成语意思垂:接近;将近。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多含有惋惜之意。
成语出处《晋书 谢玄传论》:“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
成语意思北斗转换了方向;星辰移了位置。形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斗:北斗星;星:星辰。
成语出处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成语意思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认为奇怪。多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新奇之处。也作“不足为怪”。
成语出处宋 毕仲游《祭范德孺文》:“人乐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则公不足为奇。”
成语意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也作“唇齿相济。”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成语意思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明史 何腾蛟瞿式耜传论》:“夫节义必穷而后见,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谓百折不回者矣。”
成语意思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
成语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叫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成语意思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 马头调 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鲁迅《坟 论雷峰塔的倒掉》:“扞法海禅师呴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
成语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
成语意思乱:淫乱,玩弄。先乱搞,后遗弃。指玩弄女性的恶劣行径。
成语出处唐 元稹《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成语意思临:面对着。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成语出处《旧唐书 郑畋传》:“畋还镇,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
成语意思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下来只好干到底;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明史 袁化中传》:“惧死之念深,将铤而走险,骑虎难下。”
成语意思青:靛春;蓝:蓼蓝;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靛青从蓼蓝草中炼出来;但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成语意思策:计策;主意。群:集体;大家人。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成语出处汉 扬雄《法言 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成语意思集:聚集;腋:狐腋下的皮毛。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成语出处《慎子 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成语意思打开门就看见山。喻指说话作文;一开始就入正题;不绕弯子。
成语出处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成语意思谢:推辞;敏:聪明。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表示推辞的客气话。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成语意思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成语意思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成语意思飞:使飞扬;走:使滚动。沙土飞扬;石子滚动。形容风力极大。
成语出处唐 谷神子《博异志 吕乡筠》:“若人间吹之,飞沙走石,翔鸟坠地,走兽脑裂。”
成语意思泛滥: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横流;造成灾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处传播;成为祸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成语意思芙蓉:荷花。刚露出水面的荷花。原比喻诗写得清新;后也形容女子的容貌清秀美丽。也作“芙蓉出水”。
成语出处宋 洪咨夔《沁园春 用周潜夫韵》词:“濂溪家住江湄,爱出水芙蓉清绝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