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磨:艰难、障碍。指好的事情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许多波折。也指真挚的爱情经常经历曲折。
成语出处宋 晁端礼《安公子》:“是即是,从来好事多磨难。”
成语意思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成语意思曾:曾经;几何:多少;时:时间。才过了多少时间。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成语出处宋 赵彦端《介庵词 新荷叶》词:“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成语意思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深夜人静,为何叩门?”
成语意思外表秀美;内心聪明。秀:秀美;慧:聪明。
成语出处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成语意思息:平息;宁:安定。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成语意思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成语出处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成语意思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成语出处唐 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成语意思糊涂,不明事理。形容什么也不知道。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拑着钉钯,与沙僧径直回来。”
成语意思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所恨者新丧未久,况且女求于男,难以启齿。”
成语意思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成语出处汉 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成语意思①作战时单身上阵;冒险直进。②比喻做事单独行动;没有人帮助。也作“匹马单枪”、“单兵独马”、“单人匹马”。
成语出处唐 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意思鳌:传说中的大海龟、海鳖。旧时皇宫的殿门前台阶中间刻有飞龙及巨鳌的浮雕;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原指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成语意思大器物派小用场;表示使用不当。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亦指人事安排不恰当而屈才。
成语出处宋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成语意思缠绵:情感萦绕而不能解脱;悱恻:悲苦。形容心情悲苦;无法排遣。后也指诗文情调凄怆而婉转。也作“悱恻缠绵”。
成语出处晋 潘岳《寡妇赋》:“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
成语意思修:修饰;边幅:本指布帛的边缘;借指人的仪表、衣着、生活作风。比喻不注意衣着、仪容的整饰。常指不拘小节;生活懒散。
成语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序致》:“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成语意思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成语意思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血气:指精力;方:正;刚:旺盛。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成语意思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成语出处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
成语意思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老鼠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
成语出处汉 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