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睹:看见。看到离去的人或死者留下的东西;就联想或怀念起这个人。常用于对死者的追思。
成语出处唐 斐铏《传奇 颜濬》:“贵妃赠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成语意思城镇中宽敞的街道和狭小的胡同。泛指都市的各处地方。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清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花放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成语意思交集:一起出现。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也作“悲喜交加”;“悲喜交至”。
成语出处《晋书 王廙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不奉赠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成语意思不堪:不忍;回首:回头;引申为回顾、回忆。不能忍受回顾的痛苦。多指因回忆过去不好或不愉快的事而痛苦;因而不忍心回顾。
成语出处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成语意思指不怕困难;敢于迎着困难上。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定公六年》:“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居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成语意思营:蝇飞的声音;苟:苟且。苍蝇飞来飞去;狗只图生存;不知羞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
成语出处唐 韩愈《送穷文》:“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返。”
成语意思指河流湖泊交错;土地肥沃;盛产鱼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鱼米之地”。
成语出处唐 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成语意思遏:阻止。指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成语意思载:年。指三五年。形容不很长的几年时间。
成语出处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成语意思闹:吵闹;捣乱。没有道理;故意吵闹、捣乱。
成语出处唐 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成语意思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成语出处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成语意思岂:哪里。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指极为荒谬;决无道理。
成语出处《南齐书 虞悰传》:“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绔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
成语意思形容情爱像海一样深厚。亦作“情深如海”。
成语出处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成语意思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成语意思乐:快乐;乐趣。在做事情中能得到乐趣。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成语意思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
成语出处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
成语意思登:方言“得来”的合音。脚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动敏捷的人优先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成语意思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成语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2回:“必须放他进内,从从容容,慢慢为之方可。”
成语意思白头:指头发全白了;偕:共同;老:老年。夫妻共同生活到头发白了的老年。
成语出处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独怪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曰:‘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
成语意思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