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若有所失的样子。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成语意思梁:房梁。躲在房梁上的君子。原指窃贼。后比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脱离实际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寔传》:“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成语意思去:离开;从:跟随。往哪里去?跟什么人?多指在重大问题上做出某种抉择。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成语意思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成语意思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成语意思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成语出处《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成语意思得:能够。无从知道。
成语出处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成语意思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成语出处《北齐书·魏收传》:“言行相顾,慎终犹始。”
成语意思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答应。形容容易答应人的请求;好说话。
成语出处唐 李煙《妒神颂》:“所求必应,高山仰止。”
成语意思树叶飘落;掉在树跟旁。古时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现比喻不忘本源。也作“落叶归根”。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慧能大师》:“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成语意思形容孤独;没有同伴。形:身体;单:孤单;影:身影;只:指单独。
成语出处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唯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成语意思臂:胳膊。比喻给一些力量不大的协助。
成语出处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成语意思寿终:活到老死;正寝:旧式住房的正屋。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1回:“纣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成语意思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不韦列传》:“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成语意思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成语意思牢:牢狱。在地上画圈;囚人于内;作为牢狱。后喻指仅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活动。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成语意思黑、白:黑白两种颜色;明:清楚。黑白两色分得很清。比喻对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成语出处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成语意思比喻顺序失常。旧小说用来形容男女交欢。
成语出处金 元好问《促拍丑奴儿 学闲闲公体》词:“无情六合乾坤里,颠鸾倒凤,撑霆裂月,直被消磨。”
成语意思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成语意思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