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成语意思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成语意思疲惫:极度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深。形容非常疲乏。
成语出处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十回:“犯人一上梃棍,坐卧不得,只是局局促促地挤做一团,弄得疲惫不堪。”
成语意思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成语意思流离: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离散;无处安身。
成语出处《金史 完颜匡传》:“今已四月,农事已晚,边民连岁流离失所,扶携道路,即望复业,过此农时,遂失一岁之望。”
成语意思得:能够;且:姑且。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成语意思名:说出;状:形容。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成语出处晋 葛洪《神仙记》:“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成语意思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心事重重;十分忧愁。
成语出处《诗经 召南 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成语意思打:打消;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小红待要过去,又不敢过去,只得悄悄向潇湘馆,取了喷壶而回;无精打采,自向房内躺着。”
成语意思贪:求多;得:获取;厌:满足。追求财物没有满足的时候。
成语出处《四游记 三至岳阳飞度》:“洞宾叹曰:‘人心贪得无厌,一至于此!’”
成语意思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成语出处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成语意思豕:猪。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比喻成群的坏人到处乱闯;任意搔扰;或敌人仓皇逃跑。
成语出处清 归庄《击筑余音 重调》:“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成语意思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成语出处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成语意思想发财致富的剥削者绝不会有好心肠。为富:想发财致富;不仁:没有好心肠。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成语意思狼子:狼崽子;幼小的狼;野心:野兽凶残的本性。狼崽子虽小却有野兽的凶残本性。比喻坏人凶残的秉性或疯狂的欲望。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成语意思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成语意思蜃:蛤蜊。古代传说蜃能吐气成楼台的形状。实际上是大气由于光线折射把远外的楼台等城市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幻景多出现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地带。现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成语意思药:用药治疗。病重得没法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也作“无可救药”。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孔颖达疏:“多行惨酷毒害之恶,熇熇然使恶加于民,不可救止而药治之。”
成语意思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意思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