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积雪上又添加寒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伊退步而立。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
成语意思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成语出处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成语意思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挑拨:引起;挑动;离间:隔开、拆散;使人不和睦。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9回:“这个姓胡名福,最爱挑拨离间。”
成语意思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成语意思作恶犯罪的头子(魁、首:头目)。指坏事的根子。
成语出处明 郑若庸《玉玦记 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成语意思故意耍花招;欺骗人。玄虚:用来掩盖真相;迷惑别人的欺骗手段。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成语意思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成语意思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意思灰心:心像灭了的死灰;丧气:意气沮丧。因遭受挫折而意志消沉;丧失信心。
成语出处明 吕坤《呻吟语 下 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成语意思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成语出处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成语意思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成语出处唐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成语意思原形容桃树枝叶繁茂。后来借“桃”谐“逃”的音;用作逃跑的诙谐说法。
成语出处《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成语意思蚍蜉:一种大蚂蚁;撼:摇动。蚂蚁摇动树木;比喻不自量力;企图用微不足道的力量动摇破坏强大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 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成语意思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成语意思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成语出处汉 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成语意思比喻作事胆子小;顾虑多。畏:畏惧;害怕。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成语意思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成语意思粗:粗糙;滥:过多而不加以节制。原指产品制作粗糙;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现也泛指工作草率;不讲求质量。
成语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商贾的批评》:“如果并不以卖文为活,因此也无须‘粗制滥造’。”
成语意思菅:一种多年生的茅草;泛指野草、杂草。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成语意思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成语出处清 李渔《意中缘 毒饵》:“虽然得些润笔之资,以助薪水,究竟这千疮百孔,那里补救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