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凌:欺压。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成语出处清 曾国藩《求阙斋语》:“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
成语意思鸠性拙;不善营巢;而占居鹊所成之巢。
成语出处《诗经 召南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成语意思看着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原形容孤独失意;现有自我欣赏的意思。
成语出处晋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成语意思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成语意思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产生;发出。
成语出处元 刘壎《隐居通议 诗歌五》:“千古吟人,望洋兴叹。”
成语意思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成语出处清 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成语意思哗:虚夸;宠:宠信。指用虚夸的言论行动迎合群众;以博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成语意思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成语意思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成语意思优柔:迟疑不决;寡:少;断:决断。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缺少决断。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成语意思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成语意思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成语出处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成语意思喋喋:形容说话的声音。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一俗士言词猥鄙,喋喋不休,殊败人意。”
成语意思嗤:讥笑。用鼻子发出冷笑声;表示轻蔑;看不起。也作“以鼻嗤之”。
成语出处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成语意思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
成语出处《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成语意思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只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信口批评。”
成语意思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容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形体;秽:丑;肮脏;差。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成语意思摇摇:摇晃;动摇不稳的样子;欲:将要;坠:掉下来。摇摇晃晃;即将掉下来。形容很不稳定;就要掉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或崩溃。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4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成语意思筹:计策;办法;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成语出处《宋史 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成语意思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成语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