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也作“岸然道貌”。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道貌岸然。”
成语意思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成语出处唐 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成语意思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意思恃:依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仗而无所畏惧;毫无顾忌。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成语意思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作出不适宜的举动。乎: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所以:指原来应有的态度或行为。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夫人倾身陪奉,忘其所以。”
成语意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成语出处三国 魏 稽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成语意思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成语意思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成语意思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成语意思原指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诗句;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诗篇的原意。后泛指引用别人的诗文或谈话;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断或部分;而不顾全文和原意。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成语意思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成语出处《晋书 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成语意思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成语意思容:容纳;容身。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降魔变文》:“外道无地自容,四众一时唱快处。”
成语意思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成语出处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成语意思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
成语出处唐·赵蕤《反经·知人》:“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
成语意思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顾: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成语出处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成语意思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成语意思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成语意思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成语出处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清勤堂随笔》:“粉墨登场,所费不赀。致滋喧杂之烦,殊乏恬适之趣。”
成语意思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