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成语意思患:忧虑。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成语意思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语意思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成语意思生:生硬。指不从实际出发;生硬地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
成语出处《山村新人》:“我们反对的就是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作风。”
成语意思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成语意思及:赶上。形容愚笨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成语意思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成语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意思原指花草树木的枝茎粗壮。原比喻简略或概括。现多指工作粗糙;做事不认真、不细致;不研究事物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又比喻不周密、不详细或比喻粗略的轮廓。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78卷:“《书序》恐不是孔安国做,汉文粗枝大叶,今《书序》细腻,只似六朝时文字。”
成语意思不堪:不能;设想:对未来情况的想象、推测。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内地膏脂,年年如些剥丧,岂堪设想!”
成语意思好:喜欢;骛:从事;追求。喜欢高的;追求远的。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成语出处《宋史 道学传一 程灏》:“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成语意思拖着泥带着水。比喻说话、作文不简洁;做事不干脆利落。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主人勤拳,带累阇梨,拖泥涉水。”
成语意思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成语意思下着鲜血的雨;刮着腥味的风。比喻形势、时局的险恶。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成语意思比喻极其吝啬的人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他爹爹名叫卞龙,自称是‘铁公鸡’,乃刻薄成家,真是一毛儿不拔。”
成语意思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成语出处宋 郑思肖《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古人胸中高明,一见便了……未若后世唠唠叨叨,支支离离,弃本逐末,侈为乖谬。”
成语意思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成语出处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成语意思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
成语出处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成语意思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指无此必要
成语出处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山谷诗《云涛石》]全是以实形虚,小题大做,极远大之势可谓奇想高妙。”
成语意思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