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谓发表言论。
成语出处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成语意思拙:拙笨;钝:迟钝,笨拙。粗嘴巴,笨言辞。指不善于言辞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倅范叔》楔子:“须贾平日拙口钝辞,犹恐应对有误,家中有一辫士,名日范雎,得与此人同行,凡事计议,万无一失。”
成语意思比喻使小技
成语出处姚锡钧《论诗绝句》:“篆刻虫雕笑壮夫,凿山铸铁叹阳湖。”
成语意思款:诚恳。真诚守信,没有二心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女传·齐桓卫姬颂》:“齐桓卫姬,忠款诚信。”
成语意思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成语意思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见“众口铄金”。
成语出处汉 焦赣《易林 萃之巽》:“众口销金,愆言不验。”
成语意思昼:白天;宵:夜晚。白天慨叹,夜晚伤悲。形容非常悲痛
成语出处《宋书·鲁爽传》:“嵩霍咫尺,江河匪远,夷庾雍塞,隔同天地,痛心疾首,昼概宵悲。”
成语意思毡:兽毛毡子。客人来人没有毡子可坐。形容清贫的生活
成语出处唐·杜甫《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
成语意思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成语出处《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请观欲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郐以下无讥焉。”
成语意思谓寻找时机、捏造罪名。
成语出处《新唐书·酷吏传序》:“推劾之吏,以嶮责痛诋为功,凿空投隙,相矜以残。”
成语意思形容很惊奇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成语意思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饥画饼。”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咱正是那止渴思梅。”
成语意思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景帝纪》:“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成语意思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成语意思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
成语出处《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成语意思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成语意思虽受困顿,也要奋力相拼,抗争不休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成语意思谓巧立名目,勒索榨取。
成语出处宋·俞文豹《吹剑录》:“薛寺正季宣谓州县凿空取办,虽有奉法吏,欲宽弛而不得骋。”宋·丘珂《愧郯录·作邑之制》:“间有赋人实窄,凿空取办,郡县不相通融,鲜不受督趣。”
成语意思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成语意思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