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犹志得意满。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恒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满。”
成语意思作作:光芒四射的样子。形容光芒四射。也比喻声势显赫。
成语出处《史记·天官书》:“岁阴在酉,星居午。……作作有芒。”
成语意思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成语出处《无量寿经》卷上:“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成语意思见“重足一迹”。
成语出处《汉书·佞幸传·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成语意思凿凿:确实。有确实的证据。
成语出处清 朱之瑜《答野传问》:“陶氏《辍耕录》云:‘蒙古入中国,中国方有木棉。’是凿凿有据也。”
成语意思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成语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成语意思谓支吾搪塞。
成语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投猿》:“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语言多虚冒,凭空何处军粮到。无端左支右调,看他神情,大抵非逃即盗。”
成语意思射箭时左手支撑;右手弯曲。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绌:屈;不足)。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成语意思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成语意思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成语出处巴金《探索集 究竟属于谁?》:“这些人振振有辞、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
成语意思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成语出处见“朝奏暮召”。
成语意思逍遥:放任不羁,悠然自得的样子。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成语出处金·王丹桂《武陵春·寄乐亭刘嗣昌》词:“自在逍遥随分过,兀兀养天真。”
成语意思指人处事认真细心,丝毫不马虎
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8回:“只见都氏慌忙的一把挈起,声也不做,仔仔细细的看上一回。”
成语意思因:因循。辗转相传,互相因循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成帝纪》:“传以不知,周行天下”如淳注曰:“在位者皆不知阴阳时政,转转相因,故令后人遂不知也。”
成语意思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成语出处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成语意思铢铢:分量极轻。指斤斤计较。
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柳柳州》:“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校量,而自矜其达,每诗不着此意,是岂能真忘之者哉!”
成语意思做贼的人心里虚。比喻做坏事的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
成语出处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成语意思至:极。极其尊贵。
成语出处汉·荀悦《前汉纪·宣帝纪三》:“出门则乘骈辎,下堂则从傅母,进退则鸣佩玉,内饰则结纫绸缪。此则至尊至贵所以自敛,制不自恣纵之义也。”
成语意思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
成语出处宋·陆游《南唐书·钟谟传》:“天资皆浮躁,沾沾自衒。”
成语意思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
成语出处《宋书 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