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昭昭:光明,明亮。形容人的明察或明见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成语意思尊崇君主,泽惠生民。
成语出处宋·苏轼《与李公择书》之十一:“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成语意思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成语出处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成语意思犹言沾沾自喜。
成语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九:“但文采正在沾沾自满于对江世荣的胜利的时候,他并不懂得这只是激动了群众的情绪,这还不能说,群众已完全觉悟,形成了一个运动。”
成语意思啧啧:咂嘴赞叹的声音。口里啧啧作声表示赞美
成语出处茅盾《想到》:“一位陶冶于‘高级趣味’中的小姐本来不听他的,但到后来也啧啧赞美起来。”
成语意思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明智。指对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得透彻。明:明智。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成语意思见“真知灼见”。
成语出处郭沫若《盲肠炎·向自由王国飞跃》:“我的旧信稿,不敢说是甚么真知卓见,不过在此提供出来,聊以供朋友们的讨论罢了。”
成语意思挨次序一字一句地。
成语出处程树榛《大学时代》:“她一下又翻到了今年寒假的第一天日记,并饶有兴趣地逐字逐句看了下去。”
成语意思指以知道满足为处世应变的计策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强德传》:“德持老子知足之计。”
成语意思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成语意思止:懂得适可而止;足:知道满足;戒:戒心。指要以知止和知足为戒,不要不知满足
成语出处南朝·梁·任荤《王文宪集·序》:“安以岁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成语意思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谈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珠玑:珠子。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任凭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会不上一名进士。”
成语意思犹言沾沾自喜。
成语出处明·袁宗道《读〈孟子〉》:“好善与强知虑多闻识正相违,强知多闻必沾沾自好。”
成语意思张:模样。装模作样,故意做作
成语出处清·陈森《品花宝鉴》第23回:“随意看了两三处,也有坐着两三人的,也有三五人的,村村俏俏,作张作致。”
成语意思张:模样。装模作样,故意做作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沈琼枝看那两个妇人时,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光景,一个十七八岁,乔素打扮,做张做致的。”
成语意思张:模样;智:灵智。装模作样,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回头一看,见丈夫手忙脚乱,做张做智,老大疑惑。”
成语意思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成语出处《周书·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成语意思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成语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成语意思肥大壮实,成长壮大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六章:“孩子们一个个都懂事明理,长得茁茁壮壮的。”
成语意思沾沾:轻浮的,自鸣得意的样子。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吕祖谦《东莱博议》:“立一善,修一行,沾沾自足,怠而不复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