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成语出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成语意思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成语出处茅盾《夜读偶记》:“但因采取了漫谈的方式,信笔所之,常如脱缰之马,离题颇远。”
成语意思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夫将专恃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国之五危也。”
成语意思莫:没有。予:我。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样。形容骄傲自大。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已。’”
成语意思同“食不甘味”。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初授给遗献书》:“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成语意思自:从;隗:郭隗自称。原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后比喻自愿带头。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成语意思老于:老练;有经验;世故:处世的经验。老练而又富于处世经验。
成语出处唐 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
成语意思两厢:双方;情愿:心里愿意。两方都愿意;互不勉强。也作“两相情愿”。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智深大笑道:‘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厢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
成语意思挥动手臂;大声号召。振:挥动。
成语出处汉 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成语意思双方不经过书面签字,只以口头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它与书面条约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国际事务间,后亦用为事先约定的套语。又称作“绅士协定”。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他事先征求了资产阶级的意见,和资产阶级订了君子协定,却没有向中央报告。”
成语意思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成语出处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成语意思迷信的传说中危害人类的妖精和魔鬼。比喻形形色色害人的东西或人。
成语出处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家东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个妖魔鬼怪,信着他跟将去了。”
成语意思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
成语出处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成语意思见“文人墨士”。
成语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而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
成语意思屈:弯曲。扳着指头一算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四回:“匆匆过了中秋,雯青屈指一算,那天正是出场的末日。”
成语意思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不停地写作。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
成语意思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
成语出处《宋史·夏国传》:“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闻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书召燕达,战怖不能下笔。”
成语意思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对人坦白直率;真诚相见。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成语意思结发:束发;指初成年。初成年结成的夫妻。后特指原配夫妻。
成语出处汉 苏武《诗四首》之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成语意思苍天广大无边。比喻恩情深厚广大;要报答而无可报答。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