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叩问:询问。拿着经书,向人请教。指虚心向人学习
成语出处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成语意思见“坐井观天”。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江陵》:“以此定李杜优劣,诚坐井窥天也。”
成语意思犹志骄意满。
成语出处元·杨载《诗法家数·荣遇》:“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然多志骄气盈,处富贵而不失其正者,几希矣。”
成语意思矜:自以为贤能。自以为勇敢过人
成语出处明·周承邦《兵家要领·戒骄篇》:“骄则自高其功,自神其智,自矜其勇。”
成语意思渭水清,泾水浊。比喻界限分明。
成语出处《诗经 邶风 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成语意思幾:幾微,细微。指人能够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就能与神道相合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幾其神乎。’”
成语意思卓绝:程度达到极点,超过一切。超过以往的一切人。
成语出处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子胥始东奔勾吴,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伤弓于飞。逼迫于昭关,匍匐于濑者。舍车而徒,告穷此女。目色以臆,授之壶浆。全人自沉,形与口灭。卓绝千古,声凌浮云。激节必报之仇,雪诚无疑之地。难乎哉!”
成语意思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成语意思趦趄:同“趑趄”,且前且退,犹豫不进;却顾:回头看。欲进而犹豫不前回头看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6回:“各国王国妃,俱贪看园中奇景,临别时,趦趄却顾,十步九回。”
成语意思见“重足屏气”。
成语出处《北齐书·酷吏传·卢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迹屏气,皆目之为卢校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
成语意思同“披荆斩棘”。
成语出处清·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吾民族以不挠不屈之气概,与外族战,与吐蕃战,与寒暑战,卒能斩荆披棘,蕃育子孙至数百万。”
成语意思古时用来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指坚贞不二的标志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3回:“这监门口也盖不得那贞节牌坊。”
成语意思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
成语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成语意思欲进又退,欲言又止。形容奴颜婢膝,畏缩不前的样子。
成语出处语出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汙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成语意思索:竭尽。智能和能力都已用尽。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成语意思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
成语出处《星火燎原·围困沁源》:“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
成语意思白天黑夜警戒。比喻防范严密。
成语出处宋·戴少平《王荣神道碑》:“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昼警暮巡,考课尤著。”
成语意思齑:腌菜。早餐用腌菜下饭,晚饭蘸盐进餐。形容饮食简单,生活清苦。
成语出处唐 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成语意思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敢则是朝经暮史他可便广览群书,多知故事。”
成语意思犹招兵买马。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聚兽牌》第一折:“今有汉三公子刘文叔,在白水村兴兵聚义,招军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