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喻勤于经营谋划,防患未然。
成语出处《明史·赵世卿传》:“古者国家无事则预桑土之谋,有事则议全汤之策。”
成语意思喻防患于未然。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
成语意思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成语出处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成语意思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 王禹偁《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聿令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
成语意思见“深文傅会”。
成语出处《明史·徐石麟传》:“当是时,帝以威刑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附会,予重比。”
成语意思二志:二心。立誓决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倘蒙矜厄之仁,退师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
成语意思立誓决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成语出处清·洪昇《长生殿·献饭》:“万岁爷休出此言,臣等情愿随驾,誓无二心。”
成语意思见“视同儿戏”。
成语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3回:“你不可视为儿戏。”
成语意思买卖没有两种价钱,买卖公道,不欺骗人。形容社会风气好。亦作“市不二价”。
成语出处《汉书·王莽传上》:“又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
成语意思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八年》:“礼无加货,事无二成。”杜预注:“公私不两成。”
成语意思知晓文字。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成语意思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成语意思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成语意思深奥的大道理。
成语出处叶圣陶《四三集·招魂》:“谈话不敷衍,不散慢,即使并没有什么深文大义谈出来,但灵魂与灵魂对面,总觉有古人诗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乐趣。”
成语意思什伍:纵横错杂。原指南斗六星,牵牛六星,箕四星等分布得杂乱无章。后多形容事物错杂纷乱。
成语出处唐·韩愈《三星行》诗:“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余。三星各在天,什伍东西陈。”
成语意思等闲:无关紧要。把它看成无关紧要,不予重视
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3回:“舍山后杨业干城之将,视为等闲而不用。”
成语意思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成语出处《文选 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成语意思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成语出处清·李渔《比目鱼·耳热》:“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塞翁得马,塞翁得马。”
成语意思错综:交错综合。形容交互错杂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参武以变,错综其数。”
成语意思形容交互错杂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与万思节主事书》:“活数者如揲耆求卦之初,参武错纵而阴阳未分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