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石投海中迅速没入,比喻毫无反响或杳无音信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0回:“吕岳闻杨瑨之言,如石投大海,半晌无言。”
成语意思断发向天起誓。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哀也。”
成语意思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7回:“今天人们都在此处,咱们三头对案的说一说。”
成语意思见“顺天应人”。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表状》:“及嗣守大位,行其所闻,顺天从人,传授圣嗣。”
成语意思《诗 豳风 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缪”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成语出处《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
成语意思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成语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成语意思泛指高官重臣。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0回:“这叫做‘狮象捍门’,三台八座都是有分的。”
成语意思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稷下赋》:“下论孔墨,上述羲炎,树同拔异,辨是分非。”
成语意思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成语意思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成语意思见“四肢百骸”。
成语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3回:“胎一成,则四体百骸气随欲至,如珠滚荷盘,如烟含柳缕,无不可到之处也。”
成语意思同“桑田沧海”。
成语出处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成语意思图:图谋;轨:比喻规矩,法度。指图谋做不合法或不正当的坏事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会董卓乘虚,所图不轨。”
成语意思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成语出处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成语意思羸:瘦弱。体弱的儿童,瘦弱的马匹。比喻力量单薄
成语出处《南齐书·伍乔传》:“诗词寒苦,每有瘦童羸马之叹。”
成语意思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成语出处唐 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成语意思见“识途老马”。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夜过磨盘岭》诗:“攫食饥乌心未饱,识涂老马足堪扪。”
成语意思认识路的老马。比喻熟悉情况、富有经验的人。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成语意思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