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应:接应。原指作战时各部密切配合;互相接应。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成语意思谓前后互相照应。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惟首尾相援,则附会之体,固亦无以加于此矣。”
成语意思喻互相援救。
成语出处《晋书·温峤传》:“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当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卫,又唇齿之喻也。”
成语意思见“首尾相继”。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黄巾来寇,融战败,走保都昌,时袁、曹、公孙首尾相连,融兵弱粮寡,孤立一隅,不与相通。”
成语意思前后连接不断。
成语出处《魏书·侯渊传》:“时青州城人馈粮者首尾相继。”
成语意思救:援助。头和尾相互援助。比喻前后互相援助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成语意思首尾:前后。头和尾相互接应。指作战相互接应。也形容诗文结构严谨
成语出处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持论常圆满周到,首尾相赴,而真理愈析而愈明。”
成语意思矢:箭;虚:空。箭射得准,每发必中。形容箭术高明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约《为皇太子谢赐御所射雉启》:“轻銮微动,密翳徐张,黄间所彀,矢无虚发。”
成语意思犹言德高望重。
成语出处明·宋濂《送用明上人还四明序》:“净觉大师以硕望宿德为释子所宗,亦以上人为法器,俾出世于菩提律夺。”
成语意思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发脾气;撒气。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这玉簪又气不愤,使性谤气,牵家打伙,在厨房内打小鸾,骂兰香。”
成语意思同“水泄不通”。
成语出处鲁迅《而已集·扣丝杂感》:“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成语意思发脾气。
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12回:“可知有你这歪老货搬弄,致使我家一向使心别气。”
成语意思见“使性谤气”。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3回:“连这等一下刚毅不屈的仲由老官尚且努唇胀嘴,使性傍气,嘴舌先生。”
成语意思省:减少;敛:征收。减省刑法,薄征赋税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7回:“勤于国政,省刑薄敛,养士训武,修复关隘。”
成语意思犹言滴水不漏。形容说话慎密。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小小国都,城不高,池不深,被三国兵车,密密扎扎围得水泄不漏,城内好王害怕。”
成语意思丧:丧失;失去;心:指理智;狂:疯狂。丧失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或凶残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史 范如圭传》:“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成语意思矢:通“誓”;二:二心。誓死不怀二心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我待年之滕,例不登诸策简,徒以矢心不二,故仲尼有是特笔。”
成语意思谓训释文字。
成语出处清·曾国藩《朱慎甫遗书序》:“袭为一种破碎之学,辨物析名,梳文栉字,刺经典一二字,解说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所归。”
成语意思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成语出处《新唐书·杜佑传》:“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
成语意思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