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成语意思迥然:差距很大的样子。大不相同;相差太远。形容彼此完全不同。
成语出处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文章古今迥然不同。”
成语意思哗:虚夸;宠:宠信。指用虚夸的言论行动迎合群众;以博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成语意思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的意思。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成语意思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完结。刚兴起还没有停止。现多用来形容事物正处于兴旺阶段或形容正在蓬勃发展。
成语出处宋 周煇《清波杂志》第一卷:“鸿恩锡类,方兴未艾,在位者其思有以革之。”
成语意思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原作“摧枯折腐”。
成语出处《晋书 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成语意思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多指对己所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成语意思杯水:一杯水;车薪:一车柴草。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对解决困难作用不大。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成语意思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指态度庄重、严肃。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成语意思直率地讲话;毫不隐讳(讳:忌讳;隐讳)。
成语出处《晋书 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成语意思以:用;拿;继:继续连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地工作。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成语意思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成语意思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欣喜:欢喜;若:好像;狂:感情失去控制。
成语出处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成语意思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成语意思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极短时间;万变:变化之多。在极短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成语出处宋 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成语意思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成语意思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成语意思集:集中;思:思想;广:扩大;益:好处。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众人的思想和智慧;广泛吸收好的意见。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成语意思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成语意思指水势汹涌广阔浩大。后形容规模宏大;气势雄壮。
成语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边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