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成语意思优柔:迟疑不决;寡:少;断:决断。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缺少决断。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成语意思原为佛教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静。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沾染和腐蚀。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
成语出处宋 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成语意思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成语意思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成语出处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成语意思披:拨开;斩:砍断;荆、棘:丛生多刺的小灌木。拨开荆;砍掉棘。指在创业阶段清除阻碍;艰苦奋斗。也指在前进道路上清除各种阻碍;克服各种困难。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成语意思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成语出处晋 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成语意思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分量。原指一个实力强的人处于两方之间;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会打破均势。比喻地位极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成语意思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成语出处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成语意思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成语意思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成语出处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成语意思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
成语出处《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成语意思屈、挠:弯曲。不屈服。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
成语意思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只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信口批评。”
成语意思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容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形体;秽:丑;肮脏;差。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成语意思摇摇:摇晃;动摇不稳的样子;欲:将要;坠:掉下来。摇摇晃晃;即将掉下来。形容很不稳定;就要掉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或崩溃。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4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成语意思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
成语出处元 张养浩《天净沙》曲:“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成语意思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成语意思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封燕然山铭》:“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无宁者也。”
成语意思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成语出处唐 李白《蜀道难》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