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反水不收,后悔不及。”
成语意思相思:想念。单恋,男女间仅一方爱慕另一方
成语出处明·高濂《玉簪记·村郎闹会》:“只见些花落东风点绿苔,佩环声,归仙宅,单相思今空害。”
成语意思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成语意思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成语出处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孟浩然》:“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成语意思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同。
成语出处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成语意思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成语意思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成语意思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成语出处南朝 梁 钟嵘《诗品 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成语意思下着鲜血的雨;刮着腥味的风。比喻形势、时局的险恶。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成语意思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成语出处宋 郑思肖《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古人胸中高明,一见便了……未若后世唠唠叨叨,支支离离,弃本逐末,侈为乖谬。”
成语意思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掀动;升腾。开水翻滚;气泡升腾的样子。比喻人声喧扰、议论纷纷。形容熙来攘往;非常热闹的情景。
成语出处《山海经 西山经》:“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
成语意思形容小声说话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成语意思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成语出处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成语意思雕:刻;虫:鸟虫书。我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西汉时学童所学的一门功课。雕刻鸟虫书的小技巧。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成语出处《隋书 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
成语意思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成语出处《诗经 周讼 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成语意思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成语意思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
成语出处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成语意思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为了忠于本职工作而牺牲。
成语出处《梁书 韦粲传》:“谓仲礼曰:‘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职。’”
成语意思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指。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成语意思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