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比喻除去心中最痛恨的人。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 杂传八 赵在礼》:“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成语意思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作文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
成语出处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成语意思①忙忙碌碌。②竞相追逐。
成语出处明·宋濂《抱瓮子传》:“夫子恒营营逐逐于一瓮间,无乃自苦乎?”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
成语意思用公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成语意思渝:改变,违背。说出的话不改变,即说到做到
成语出处晋·陆机《遂志赋》:“任穷达以逝止,亦进仕而退耕;庶斯言之不渝,抱耿介以成名。”
成语意思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成语出处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成语意思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成语出处《新唐书 文艺传中 孙逖》:“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成语意思指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成语出处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意在笔前,然后作序。”
成语意思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成语出处宋 陆游《严州到任谢王丞相启》:“黼黻圣猷,谓言之不文则行之不远;甄陶士类,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长。“
成语意思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
成语出处《晋书·何无忌传》:“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樗蒱一掷百万。”
成语意思犹言出类拔萃。常人中显得才能特出者。
成语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
成语意思亦作“意在笔先”。①谓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②作诗文先作思想上的酝酿,然后着笔。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成语意思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儿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识的村牛,你却不肮脏了一世。”
成语意思同“遗簪坠屦”。
成语出处《魏书·孝静帝纪》:“帝曰:‘古人念遗簪弊履,欲与六宫别,可乎?’”
成语意思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成语意思用铢同镒作比较,表示很不相称。
成语出处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陈水南臬宪尝以南唐李昪宜继唐后,遂改马令《南唐书》为《唐馀纪传》,此犹萧常以《三国·蜀志》为《续后汉书》也。然昭烈世系甚明,犹觉以铢程镒……昪本安吉砦将潘某之子,昪姓实潘也……”
成语意思饮至:古代诸侯朝、会、盟、伐后去宗庙饮酒;策勋:计功。指庆功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成语意思用铢同镒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
成语出处《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张预注:“二十两为镒,二十四铢为两。此言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轻重不侔也。”
成语意思见“一柱擎天”。
成语出处元·袁桷《李士弘枯木风竹图》诗:“西山古渊人莫测,一柱承天万牛力。”
成语意思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听的里面雷声高举,四七二十八门,一齐分开,变作一字长蛇之阵,便杀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