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谓超越众人,不随俗浮沉。
成语出处《后汉书·东海恭王彊珙传》:“王恭谦好礼,以德自终,遣送之物,务从约省,衣足敛形,茅车瓦器,物减于制,以彰王卓尔独行之志。”李贤注:“《前书》曰:‘卓尔不群者,河间献王近之矣。’”
成语意思蕞尔:小的样子;弹丸:比喻地方很小。形容极小
成语出处清·王韬《琉事不足辨》:“虽蕞尔弹丸,弱小不能自强,而既托日本之宇下,又入贡中朝。”
成语意思坐着等待天亮。比喻勤谨
成语出处唐·陆贽《答百寮第二表》:“坐而待曙,忮及上春。”
成语意思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成语出处《尚书 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成语意思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
成语出处语出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成语意思卓尔:特出的样子。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成语出处《陈书·陆瑜传》:“晚生后学,匪无墙面,卓尔出群,斯人而已。”
成语意思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
成语出处语出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成语意思明知是非而不据理力争。多指不坚持原则
成语出处战国·宋·墨翟《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成语意思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成语出处《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成语意思明明知道而不说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成语意思见“骤雨暴风”。
成语出处柳青《铜墙铁壁》第八章:“众人都担心这时正是下雷雨的节令,猛不防来一阵骤风暴雨,人们藏在地洞里难免遭水淹。”
成语意思见“椎肤剥髓”。
成语出处《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登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成语意思壮夫:具有雄心壮志的人,指成年人。成年人是不做的。指事情轻微细小,不值得一做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成语意思形容残酷搜刮。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与郑户部书》:“国家惩奸之法未及于亲手欺盗之人,而椎肤剥髓、鬻妻买子之苦已波毒于穷檐无告之小民矣。”
成语意思拒绝公正,在实施法律中的不公正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谓不遇合时机。
成语出处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三折:“说则说老手能修五凤楼,怕则怕遭逢不偶。”
成语意思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成语出处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宁癸丑岁直宿崇文院……梦觉时禁中已鸣钟,平甫颇自负不凡,为诗记之。’”
成语意思泛指有才能、治理政务有方的官吏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阿:迎合。执行法律公正无私,不屈从权势。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
成语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豪劣绅中罪恶昭著的,农民不是要驱逐,而是要捉他们,或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