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成语意思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成语出处《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成语意思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成语意思容:容纳;容身。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降魔变文》:“外道无地自容,四众一时唱快处。”
成语意思形容身材硕长秀美的女子或挺拔奇丽的花木。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玉立:比喻身材高而美丽。
成语出处《北齐书 徐之才传》:“白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
成语意思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成语出处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成语意思。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成语意思宠:赏识。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辞特转吏部侍郎表》:“受宠若惊,况被非常之命,事君无隐,敢倾至恳之诚。”
成语意思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成语出处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成语意思竭:尽。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净尽。形容极度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 卷二 道傍田家》诗:“筋疲力弊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促。”
成语意思九:表示多数。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成语意思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成语出处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成语意思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
成语出处唐·赵蕤《反经·知人》:“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
成语意思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成语意思叱咤:发怒吆喝。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
成语出处《晋书 乞伏炽磐载记论》:“炽磐叱咤风云,见机而动。”
成语意思寸草:一点儿草;生:生长。①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②亦形容灾情严重。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成语意思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成语意思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干曰:‘公瑾别来无恙!’”
成语意思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成语意思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