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意思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成语出处晋 傅玄《傅鹑觚集 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身正则影直。”
成语意思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丛聚;聚成一团。指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原指华丽高贵的服饰。形容五彩缤纷、繁华艳丽的景色。也形容衣饰华美的人群或文章辞藻华丽。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94回:“真是个花团锦簇!那一片富丽妖娆,真胜似天堂月殿,不亚于仙府瑶宫。”
成语意思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成语意思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成语意思期:约定时日;遇:相逢;会面。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会”。
成语出处南朝 梁 简文帝《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不期而遇,襄水之阳。”
成语意思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
成语出处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成语意思百:形容多;发:发射;也指射箭;中:正对上;恰恰合上。①指射箭技术高明;每次都能命中目标。②比喻料事准确;算计高明或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西周策》:“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
成语意思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成语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成语意思暇。空闲。风景好看;东西好而多;看不过来;或人、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应付。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成语意思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也作“一蹴而成”。
成语出处宋 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成语意思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成语出处宋 苏轼《与李之仪》:“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成语意思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过分地;菲薄:小看;轻视。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成语意思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成语意思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成语意思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成语出处《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成语意思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慌张失措的样子。形容羞怒、狼狈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成语意思面面:脸对着脸;相:互相;觑: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着。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成语出处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六卷:“僧问:‘如何是大疑府人?’师曰:‘毕钵岩中面面相觑。’”
成语意思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成语意思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返:回;归。指沉迷于游乐而忘归。后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茺,乐酒无厌谓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