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太平:社会安定。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余谓太平盛世,元夕张灯,不为过侈。”
成语意思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成语意思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文选 潘岳》:“宜其民和年登。”李善注引作“人和年丰。”
成语意思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成语出处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成语意思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成语出处《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成语意思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
成语出处唐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暗风吹乱蛩悲咽。”
成语意思轻捷飘逸地跳起舞来。
成语出处唐 李白《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成语意思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成语意思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顾: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成语出处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成语意思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成语出处《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成语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成语意思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成语出处《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成语意思抑:降低;挫:转折。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
成语出处宋 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成语意思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成语意思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成语意思形容声势浩大。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澎湃:大浪互相碰撞。
成语出处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成语意思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尘:尘土;莫:不;及:赶上。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成语意思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成语意思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成语意思忍俊:原指抑制锋芒外露;后指含笑。禁:止。不能克制自己;忍不住发笑。
成语出处唐 崔致远《答徐州时溥书》:“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荣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