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
成语出处唐 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成语意思举:全。全世界都听到名声。形容知名度很高。
成语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成语意思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意思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 晋书 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成语意思指满屋子人一起大笑起来。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
成语意思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成语出处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成语意思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意思处心:存心;积虑:图谋了很长时间。指存心很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成语出处《穀梁传 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成语意思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成语出处晋 张华《鹪鹩赋》:“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成语意思形容文章自然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成语出处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成语意思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翼翼:恭敬慎重的样子。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成语意思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空阔;怡:愉快。
成语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成语意思形容描写或摹仿得非常逼真、传神。惟:语气助词。
成语出处宋 岳珂《英光堂帖赞》:“永之法,妍以婉,(米)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
成语意思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
成语出处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成语意思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 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成语意思轻:轻快;慢:体态柔美。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
成语出处《群音类选 玉如意记 赏月登仙》:“助人间才子佳人兴,轻歌慢舞,任星移斗横。”
成语意思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成语出处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成语意思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 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成语意思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成语意思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律。其为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声调最洪大、响亮;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四律。旧时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成语出处《陆九渊集 语录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