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飞扬:放纵;跋扈:蛮横;霸道。原指骄横放肆;不受约束。现形容气焰嚣张;目中无人。
成语出处《北史 齐纪上 高祖神武帝》:“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成语意思管鲍:指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为知交。指朋友的友谊很深。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仲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意思安:安详从容;不慌不忙。步:步行;当: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成语意思不足:不值得;训: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典范。
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成语意思灵犀:灵兽犀牛。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成语意思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浩渺:广阔无边。水波渺茫;一望无边。形容水域宽广。也作“烟波浩淼”。
成语出处唐 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成语意思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勒:收住缰绳。
成语出处元 郑德辉《智勇定齐》:“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
成语意思死心:不变心;塌地:指心里塌实。原指心里塌实;不再做别的打算。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或心甘情愿。
成语出处元 乔孟符《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成语意思伤心而且头痛。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成语意思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成语意思受外界或内心的影响;自身的活动由不得自己;不受自己的支配。
成语出处《宋元戏文辑佚 陈巡检梅岭失妻》:“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
成语意思勤:勤奋;拙:愚笨。勤勉地干;就能够补偿笨拙所造成的不足。
成语出处宋 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成语意思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成语意思古代神话。同“夸父逐日”。
成语出处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
成语意思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成语意思(陈设、器物或艺术品)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古香:古书画散发出的气味。
成语出处宋 陆游《小室》:“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
成语意思问:同“璺”谐音;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或裂缝。比喻对事情寻根究底。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成语意思开:扩展;眼界:眼睛看到的范围。开阔视野;大长见识。
成语出处唐 李濬《松窗杂录 楚儿》:“光业马上取笔答之曰:‘大开眼界莫言冤’。”
成语意思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作“满园春色”。
成语出处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成语意思不拘:不拘泥;不限制;小节:琐碎的生活小事。不拘泥于生活琐事。指人在生活小事上不大在乎。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