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成语意思江山:山河;常指国土。山河美如图画。
成语出处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成语意思指人烟稠密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成语意思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成语意思遗: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成语意思比翼:翅膀紧靠翅膀;双飞:成双地并飞。借比翼鸟的双宿双飞;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心心相印。
成语出处《尔雅 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成语意思比喻另有一番境界。
成语出处唐 章碣《对月》诗:“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
成语意思常:常规;准则。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成语意思爱:一说通“爰”;隐蔽貌;指隐而不见;另说解为同情怜惜。①原意指德之举无形;隐而不见;所以没有人能帮助他。②虽很同情;愿意帮助;但限于力量或条件而无法办到。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开言道:‘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
成语意思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成语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择,从窦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成语意思形容人说话油滑轻浮;耍嘴皮子。
成语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谁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内,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骗得爹娘允了,方好进去。”
成语意思头发昏,眼发花。
成语出处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七回:“方才外边的人,也都有些头晕眼花,闻了这香气,就清爽了许多。”
成语意思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成语出处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成语意思经:道;原则;义:正理。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比喻理所当然;不可置疑。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成语意思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白虎通 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成语意思其:代词,其中的;融融:和乐的样子。形容十分欢乐、和睦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成语意思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成语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成语意思牛刀:宰牛的刀。用宰牛刀在小生物身上做试验。比喻有大本领而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一下。
成语出处宋 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成语意思励:原作厉;振作;振奋;精:精神;图:设法;谋求;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成语出处《宋史 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成语意思指吉庆之事。
成语出处汉 孔鲋《孔丛子 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