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成语出处明 朱之喻《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
成语意思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现多指死亡。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
成语意思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成语出处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六回:“先颁发一篇檄文,说得堂堂正正,慷慨淋漓。”
成语意思聚:聚集。把细沙堆积成高塔。比喻积少成多。
成语出处《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成语意思君子:古代指地位高、有道德的人;现在也称品行好的人为君子;交:交情。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成语意思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意思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指将士立下战功。后指对事业的辛勤贡献。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
成语意思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闪亮;绚丽灿烂。
成语出处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成语意思魑魅:也作“螭魅”;古代传说中山里湖沼里的鬼怪妖精;魍魉:亦作“罔两”;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指害人的鬼怪。后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原作“魑魅罔两”。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成语意思甚:很;了了:明白。对事情不很明白;不大清楚。
成语出处《北齐书 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
成语意思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语意思清:清澈;洁:洁白。像冰那样清澈;像玉那样洁白。也作“玉洁冰清”。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
成语意思竭:尽。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成语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成语意思形容心情不平静;精神不安定。宁:安宁。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三藏)心神不宁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成语意思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成语意思像土块散开;瓦片破碎一样。形容彻底崩溃;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秦纪论》:“秦之积弱,天下土崩瓦解。”
成语意思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出处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成语意思连:牵连。藕已断开;丝还连接着。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绝;而实际上仍有牵连。
成语出处唐 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
成语意思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成语意思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