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毁:毁坏;纾:缓和;解除。指捐献家产以帮助国家减轻危难。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三十年》:“斗穀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成语意思一根木头难以支撑起将要倒塌的大房子。比喻单薄的力量无法维持全局。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拉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
成语意思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成语意思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成语出处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歧注:“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
成语意思比喻因小失大。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有禄位。余焉能战?’”
成语意思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戟被折断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得十分惨重。
成语出处唐 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成语意思双方人数多少差别很大。众:多;寡:少。
成语出处《隋书 杨善会传》:“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成语意思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成语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成语意思腔:身体中空的部分。全身的热血,指生命
成语出处明·吾丘瑞《运甓记·问卜决疑》:“胡骑猖狂,中原无主,一腔热血,无以自效。”
成语意思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成语意思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成语意思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成语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着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
成语意思壑:深沟,借指溪流。许多溪水竞相奔流。形容山中胜景。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成语意思泛指知识、学问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成语意思日子长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怎样。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却不是完全名节一个贤宰相,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
成语意思惊:震动。比喻平安无事
成语出处唐·李庾《东都赋》:“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
成语意思旧时对州县官的称呼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且莫说我是父母官,即使平交,也不该如此!”
成语意思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成语出处《金史 世纪序》:“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成语意思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成语出处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八卷:“福州之人,以为终世不见天日也,岂料端公赐问。”
成语意思形容志向远大。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