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成语出处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成语意思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成语意思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苟。
成语出处《南史 羊侃传》:“久以淡为死,犹复在邪?吾以身许国,誓死行阵,终不以尔而生进退。”
成语意思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成语意思天:自然。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害人精(骂人的话)。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屠世雄并无此事,敢是另有个天灾人祸,假称屠世雄的么?”
成语意思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成语出处晋 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成语意思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挑选精华;也比喻工作繁忙。
成语出处唐 刘知几《史通 直书》:“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成语意思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成语意思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之声。比喻令人警觉醒悟的学说或言论。形容僧尼那样寂寞单调的生活。
成语出处南北朝 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成语意思流年:旧时算命的人逐年推算一个人运气的好坏;叫“流年”;这里指某一个年头、时间。时运不好。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没福消受,以致如此。”
成语意思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成语意思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成语出处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成语意思意外的灾祸。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5卷:“谁想遭此一场飞来横祸,若非提控出力,性命难保。”
成语意思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成语意思痴:呆;傻。原指对傻子说梦话;傻子信以为真。现在比喻凭妄想说根本办不到的荒唐话。
成语出处宋 无名氏《爱日斋丛钞》第三卷:“苏公肯亦效痴人说梦邪?”
成语意思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
成语意思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成语意思佛教讲;先前种什么因;后来就结什么果;指事情发生的起因和它的结果。指事情的全部过程。
成语出处梁 萧子显《南齐书 高逸传论》:“史臣曰:‘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琐相袭。’”
成语意思旧指美貌女子不是早死;就遇不到好人或生活多磨难。红颜:美貌女子;薄命:命运不好。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知他是今世是前生,总则我红颜薄命。”
成语意思踞:蹲或坐;盘:盘绕。原指石头城(南京城)象猛虎蹲在西面;钟山象蛟龙盘绕在东面。形容地势险要。
成语出处北周 庾信《庾子山集 卷一 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