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成语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成语意思沾沾:轻浮的,自鸣得意的样子。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吕祖谦《东莱博议》:“立一善,修一行,沾沾自足,怠而不复前矣。”
成语意思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珍贵值钱。形容文章作的好,声价高。
成语出处明 汤显祖《邯郸记 赠试》:“听的黄榜招贤,尽把所赠资金,引动朝贵,则小生之文字字珠玉矣。”
成语意思昭昭:光明;宇:宇宙,指世界。指光明的世界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淮南子·精神训》:“甘瞑于太霄之宅,而觉视于昭昭之宇。”
成语意思微:细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征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
成语出处晋·潘岳《杨仲武诔》:“笃生吾子,诞茂淑姿。克岐克嶷,知章知微。”
成语意思威:威势。使君主畏忌的威势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成语意思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成语意思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成语意思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成语意思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成语出处元 杨暹《西游记》第二本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成语意思才子:有文学才华的男人;佳人:容貌美丽的女子。有才学的男子和美貌的女子。旧时指才华杰出的男子与容貌秀美的女子。旧时多指有爱情关系或婚姻关系匹配相当的男女。
成语出处宋 晁补之《鹧鸪天》词:“夕阳荒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成语意思元勋:有特大功绩的人。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大功的人。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吴山顶上神仙》:“那时第一个开国元勋青田刘伯温先生与冷启敬相好,时常以道术互相参证。”
成语意思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成语意思矫:强劲。强劲得像惊龙一样。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成语出处《晋书 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成语意思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
成语出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成语意思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成语出处《北史·张定和传论》:“虎啸生风,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
成语意思混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
成语出处《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成语意思怀:怀藏。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成语意思指根基深厚牢固。
成语出处《淮南子 泰族训》:“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
成语意思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成语出处管仲《管子 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