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成语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成语意思招引灾祸。
成语出处清·李渔《巧团圆·议赘》:“难道我老夫妻两口自己照管不来,还带着个如花似玉的闺女去招灾惹祸不成!”
成语意思智慧达到极点,就可舍弃智慧不用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
成语意思湛湛:厚重的样子。比喻正义和公正。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圣灵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成语意思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成语意思庄庄:端庄正直的样子。指品行端正的人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小问》:“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
成语意思保持整洁和有条不紊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打扮得整整齐齐,则等做女婿。”
成语意思正派。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虽是缠得熟分了,那陈氏也自正正气气,一时也勾搭不上。”
成语意思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成语出处《旧唐书 宇文融传》:“臣闻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夫千计,亦有一得。”
成语意思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成语意思老:引申为衰,气馁。理直气壮,理曲气馁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之乎?”
成语意思坐在屋里而知晓千里之外的事情。形容具有远见卓识
成语出处南朝·梁·任乧《奏弹曹景宗文》:“光武命将,坐知千里。”
成语意思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
成语意思正:恰好;中:投合。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孝公闻‘伯术’二字,正中其怀。”
成语意思子孙后裔;世世代代。
成语出处《书·梓材》:“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成语意思辄:总是,就;恶:心中难受。总是接连几天心里感到难受。形容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难受心情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欢乐之趣。’”
成语意思辗转:转移不定。翻来覆去老想着。形容思念之深
成语出处《武王伐封平话》上卷:“朕因姜皇后行香到此,寡人见卿容貌妖娆,出世无比,展转思念。”
成语意思《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杜预注:“昭,明也。聋,闇也。”后以“郑昭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成语意思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略:大致。指有见识者所持见解大致相同
成语出处晋·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成语意思用烛照着,按数计算。比喻料事准确。
成语出处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