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成语意思仗义:主持正义。指伸张正义,说公道话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回》:“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直言,救民水火。”
成语意思谓遵循预兆行事。
成语出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论》:“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之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
成语意思仗义:主持正义;执言:说公道话。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灵,仗义执言,国悔罪,王室之福。”
成语意思肘腋:胳膊肘与胳肢窝。比喻切近的地方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成语意思见“酌盈剂虚”。
成语出处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下》:“盖量人为出,酌盈注虚,举望紧置邮,罔不皆然。”
成语意思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向人求教。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成语出处《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成语意思支:支撑。撑住左边,挡住右边。形容处境困难,穷于应付,顾此失彼
成语出处宋·陆游《太息》:“春忧水潦秋防旱,左右枝梧且过年。”
成语意思《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奁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沽之哉,不衒卖之辞。”后因以“衒玉自售”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
成语出处明·徐复祚《投梭记·拒奸》:“王敦篡立,神人共愤,卑人岂无包胥之志,乃朝廷未尝见知,终难衒玉自售。”
成语意思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成语意思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丑女缘起》:“我佛当日为救门徒六道轮回,犹如舟船,般运众生,达于彼岸。此时总得见佛,今世足衣足食。”
成语意思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坏。制造谣言来陷害别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秉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
成语意思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成语意思陟:升,登;屺:没有草木的山。望云登山。比喻非常思念亲人
成语出处《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成语意思同“孜孜矻矻”。
成语出处明·宋濂《故诸暨陈府君墓碣》:“吾生平无他嗜,唯攻文成癖,孳孳矻矻垂四十年。”
成语意思乍:忽然。指忽儿下雨,忽儿天晴。比喻人心情不定,变化多端,也比喻时局变化莫测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浣溪沙》:“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昼偏长,为谁消瘦损容光。”
成语意思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后用来对我国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成语意思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
成语出处明·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从容告语,谆谆不倦,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震野。”
成语意思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
成语意思辀张:强横。形容专横暴戾
成语出处《晋书·张华传》:“功在不赏,辀张跋扈,遂措凶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