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任意胡作非为。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20回:“吴主皓自改元建制,至凤凰元年,恣意妄为,穷兵屯戍,上下无不嗟怨。”
成语意思由忧愁转为欢喜。
成语出处明 陆采《怀香记 池塘唔语》:“解双眉转愁为喜,订芳期欢声和气。”
成语意思振缨:弹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成语出处南朝·陈·沈炯《祭梁吴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彦,振缨王室。”
成语意思专一,无杂念。
成语出处《二程·粹言》卷上:“或问敬子曰:‘主一之谓敬。何谓一?’子曰:‘无适之谓一。’”《论语·学而》“敬事而信”宋·朱熹集注:“敬者主一无适之谓。”
成语意思形容罪恶极大。
成语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成语意思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成语意思疑:不能确定;惟:同“唯”,只有。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
成语出处《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成语意思指自己招来过错。
成语出处唐 刘知幾《史通 疑古》:“欲因循故事,坐膺天禄,其事不成,自贻伊咎。”
成语意思比喻诗文圆熟明洁。
成语出处明·宋濂《送天渊禅师濬公还四明序》:“因征其近制数篇读之,皆珠圆玉洁而法度谨严。”
成语意思同“遭遇际会”。
成语出处《后汉书·公孙述传》:“隗嚣遭遇运会,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
成语意思责任有所归属。指应承担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体要疏》:“夫公卿所荐举,牧伯所纠劾,或谓之贤者而不贤,谓之有罪而无罪,皆有迹可见,责有所归,故不敢大为欺罔。”
成语意思攸:所。罪责有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
成语出处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成语意思左收卷,右拂拭。比喻轻而易举,或技艺精湛。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若夫泗上十二诸侯,左萦而右拂之,可一旦而尽也。”
成语意思宜:适宜,适合。形容多才多艺,什么都能做。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成语意思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成语意思杖钺:手持黄色大斧,表示威力。比喻掌握兵权或镇守一方
成语出处《尚书·牧哲》:“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成语意思有人靠着墙偷听。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宛》:“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成语意思形容人姬妾多(多见于旧小说)。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成语意思盈:满;虚:空虚。早上充盈,晚上空虚。形容对人忽冷忽热,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汉·应劭《风俗通·穷通》:“愿君勿怨,请于市论,朝而盈焉,夕而虚焉,求在故往,亡故去。”
成语意思谓多方寻求罅隙。
成语出处《明史·外戚传序》:“在廷诸臣好为危言激论,汰如寿宁兄弟,庸驽如郑国泰,已逐影寻声,抨击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