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大家普遍知道的(周:普遍)。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成语意思祖:效法,沿袭。效法、遵循尧舜之道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十样锦》第一折:“祖舜宗尧,太平之兆。”
成语意思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六:“谬膺重任,得免愆尤,实老师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衔结。”
成语意思恣睢:狂暴;自用:自以为是。指狂妄、凶暴、自以为是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怀宠》:“子之在上,无道据傲,荒怠、贪戾、虐众,恣睢自用也。”
成语意思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②指纯正的乐声。
成语出处《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成语意思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
成语意思犹言因时制宜。
成语出处《隋书·经籍志一》:“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
成语意思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形容刚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成语出处《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成语意思犹言因事制宜。
成语出处《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世俗岁殊,时变日化,遭事制宜,因时而移,旧之非者,何可放焉!”
成语意思指一生的忧虑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成语意思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成语出处《后汉书 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成语意思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罚若明,其计必成。”
成语意思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成语出处《晋书·孙楚传》:“烟尘俱起,震天骇地。”
成语意思本指道教画符。
成语出处汉 应劭《风俗通 皇霸》:“指天画地,神仙潜通。”
成语意思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有逃责(债)之台。”唐 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成语意思寒蝉:冬天的蝉不叫。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比喻闭口不说话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意思同“贼头鼠脑”。
成语出处《再生缘》第一回:“今天楼上家中老少和一班女眷都在看,刘奎璧对着楼上贼头狗脑,以致第三箭失手。”
成语意思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成语出处严阵《竹矛 大旗歌》:“啊,团结的大旗,啊,我们遮天盖地的红云!”
成语意思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成语出处《南史·徐勉传》:“今昔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成语意思胙:赐;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仪式。指分封爵位和土地
成语出处明·王錂《春芜记》:“分茅胙土,赖周天子宠缓;右佛左萦,凭项庄王余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