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工于文章的老前辈。
成语出处《新唐书·李峤传》:“李峤富才思,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成语意思是文章之冠首,形容人文章写得漂亮,超群出众。
成语出处元·魏初《满江红·为双溪丞相寿》词:“元自有,谈天口,初不负,经纶手,更诗书万卷,文章星斗。”
成语意思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成语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文宗学府。腾斑马而孤上;英规胜范,凌、许、郭而独高。”
成语意思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而胡为。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八》:“奚取于三家之堂。”宋·朱熹集注:“讥其无知妄作,以取谮窃之罪。”
成语意思不分日夜;日日夜夜。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4卷:“再不到丁家来了,无昼无夜,一心只痴想着赵县君,思量寻机会挨光。”
成语意思万分之一都不知道。形容学识肤浅。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乙志·张锐医》:“世之庸医,学方书未知万一,自以为足,吁!可惧哉。”
成语意思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成语出处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
成语意思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
成语意思政绩和战功。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成语意思形容人气度不凡。亦作“气宇轩昂”。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一个个前撮后拥,看见他呵,是好个轩昂气宇。”
成语意思啸傲:逍遥自在。形容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
成语出处晋·陶潜《饮酒》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北史·韦敻传》:“所居之宅,枕带林泉。”
成语意思魁伟:魁梧。气宇轩昂,体格壮大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宋江看孙安轩昂魁伟,一表非俗,下阶迎接。”
成语意思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成语意思锥: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成语意思原形容猛兽的凶相,后常用来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李文蔚《张子房祀桥进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张牙,将你来拦定。”
成语意思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成语意思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成语出处《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成语意思同“无足轻重”。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谢恩疏》:“则诸奴奴之口,诚无足为重轻。”
成语意思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成语出处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成语意思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诗薮·五代》:“而独称王仁裕、和凝为文章宗匠,以饶著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