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表面强大而无实际本事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犹之世俗所称纸老虎,望之若真,未尝不可欺人于一时,决不能持于久远。”
成语意思劫:劫数。佛教指大灾难。原指命中注定;后指不可避免的灾难。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那两个是船家将钱觅到,也都在劫数里不能逃。”
成语意思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同“螳臂当车”。
成语出处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武汉义师之崛起也,以一隅而待北方数省之兵,盖有螳臂挡车之势,危莫甚焉。”
成语意思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成语出处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成语意思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成语意思早上侍奉秦国;晚上倒向楚国。比喻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明 毕魏《竹叶舟》:“因见贵戚王恺,富堪敌国,比太仆更觉奢华,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成语意思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地盘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很大。
成语出处清 陈天华《狮子吼》:“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字下。”
成语意思文;节:旧时指礼节;缛:繁重。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
成语出处宋 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成语意思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子虚、乌有:人名)。
成语出处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成语意思符:符咒,符箓。好像鬼画的符咒,乱涂乱画
成语出处金·元好问《遗山文集·论诗30首》:“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成语意思乱:淫乱,玩弄。先乱搞,后遗弃。指玩弄女性的恶劣行径。
成语出处唐 元稹《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成语意思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下来只好干到底;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明史 袁化中传》:“惧死之念深,将铤而走险,骑虎难下。”
成语意思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成语意思泛滥: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溢出。指江河湖泊的水漫溢横流;造成灾害。也比喻有害的思想言行到处传播;成为祸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成语意思尔:你;虞:猜测。意思是我骗你;你骗我;互相欺骗。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成语意思惊慌得不知怎么才好。
成语出处元 杨景贤《西游记》:“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措。”
成语意思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成语出处《明史 马孟桢传》:“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
成语意思陇:古代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东部;蜀:古代地名;相当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陇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心不足。
成语出处《东观汉记 隗嚣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成语意思蹉跎:时间白白地消耗掉;虚度光阴。白白地度过年月。指人生虚度年华。也作“日月蹉跎”、“岁月蹉跎”。
成语出处晋 阮籍《咏怀》:“误东未终极,白日勿蹉跎。”
成语意思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藏:隐藏。
成语出处《旧唐书 李义府传》:“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