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眼泪和鼻涕一起流着。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亦作“涕泪交加”。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东土祖师》:“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
成语意思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成语意思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成语出处宋 辛弃疾《一剪梅 独立苍茫醉不归》词:“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成语意思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成语出处清·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自少读诗,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诸大家,皆欲讨流溯源,穷其旨趣,久之,益知作诗之难。”
成语意思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儿,法当取小者。”见《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当得赐。”见《梁书·王泰传》。后因以
成语出处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儿,法当取小者。”见《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当得赐。”见
成语意思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 论语 吾与回也章》:“伊川有天理昭彰语。”
成语意思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假做不知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闹铜台》第二折:“我如今装醉如痴,推聋做哑,待时守分。”
成语意思见“推聋妆哑”。
成语出处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二折:“他说着英雄话,你怎的乔禁架,使不得推聋作哑。”
成语意思谓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3回:“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
成语意思谓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成语出处章炳麟《与简竹居书》:“稽其典礼,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无忘国故,斯其要也。”
成语意思妍:美。桃花与柳树竞媚比妍。形容春日景色美不胜收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一路上春光明媚,桃柳争妍,不觉欣欣喜喜。”
成语意思挺而走险。指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
成语出处语出《左传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荫)’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成语意思天理:天道。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3卷:“你却如何杀了丈夫,劫了十五贯钱,逃走出去?今日天理昭然,有何理说!”
成语意思《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原谓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
成语出处《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成语意思比喻虽有很高造诣却不切实用的技能。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何十赋》:“屠龙之伎,非曰不伟。时无所用,莫若履豨。”
成语意思指老师的教诲。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
成语意思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成语意思犹指名道姓。指对人不尊敬。
成语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这个穷弟子孩儿,要钱则要钱,题名道姓怎的。”
成语意思提、道:说。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
成语意思指偷窃。也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既作绿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也断不肯悄悄儿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