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同“韬光晦迹”。
成语出处明·袁宏道《德山尘谭》:“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
成语意思收敛光采。比喻隐匿才华,无声无息。
成语出处明·宋濂《史处士墓碑文》:“自是益韬光敛彩,系情山水间。”
成语意思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
成语出处明·李贽《复京中友朋》:“我既真切向道,彼决无有厌恶之理……决无不吐肝露胆与我共证明之意。”
成语意思同“推燥居湿”。
成语出处明·徐田臣《杀狗记·孙荣奠墓》:“三年乳哺恩爱深,推干就湿多劳顿。”
成语意思托孤:以遗孤相托;寄命:以重要事情相托。临终前将孤儿及重要事情相委托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第七卷:“故逆知其可以托孤寄命,韩魏公之凝立,亦此类也。”
成语意思同“提纲挈领”。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遇安禅师》:“提纲举领,尽立主宾,如何是主?”
成语意思甘:甜。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家见老爷事事与人同甘同苦,众情踊跃,也仗着妋齐料足,果然在一月限内,便修筑得完工。”
成语意思透:通过。贯通古今
成语出处元·王吉昌《行香子·木金间隔》:“杳冥时,踪迹难寻,无中显有,透古通今。”
成语意思形容用秤称东西时,秤杆的一端高一点或低一点,难免稍有出入。
成语出处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既不像低级说客那样赤裸裸地进行交易,更不像小商贩那样为头高头低去煞费苦心地拨弄秤砣。”
成语意思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成语出处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成语意思指偏远地区。比喻离帝王很远。
成语出处宋·秦观《代王承事乞回授一官表》:“臣父独婴罪衅,流寓江海,天高日远,自新无路,臣诚私心痛之。”
成语意思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5回:“孟明等贪功起衅,妄动干戈,使两国恩变为怨。”
成语意思犹言言过其实。
成语出处唐·卢照邻《五悲·悲今日》:“尝谓谈过其实,辨而非真。”
成语意思清:清澄。指天空高远,气候清爽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成语意思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
成语出处《隋书·炀帝纪》:“译靡绝时,书无虚目,韬戈偃武,天下晏如。”
成语意思恫瘝:病痛,疾苦。指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看作自己的痛苦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黄期陛《建天京于金陵论》:“恫瘝一体,休戚相关,恩膏覃敷,海宇均蒙雨露沾濡。”
成语意思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成语出处《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成语意思同“涂歌里抃”。
成语出处明·袁宗道《顾使君考绩序》:“一温然长者,兀坐而泣之,可立使民涂歌巷舞。”
成语意思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成语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成语意思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成语出处茅盾《蚀·动摇》:“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