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扬戏传》:“宗计于朝,或异或同,敌以乘衅,家破人亡。乖道反德,托凤攀龙。”
成语意思铁铸的佛会伤心,石雕的人会掉泪。形容极其悲惨可怜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这场哭,直哭得铁佛伤心,石人落泪……大约要算这位姑娘从她父亲死后,直到如今,憋了许多年的第一副热泪。”
成语意思付:给予。上天给予的美好姻缘或缘份。也指难得的好机会。同“天假良缘”。
成语出处《群英类选 〈鲛绡记 鲛绡会合〉》:“到今日天付良缘重聚首。”
成语意思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成语出处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成语意思同“通今博古”。
成语出处《钟山》1981年第4期:“你是一个老大学生了,通古博今,知书达理,何必与姚金根那种人一般见识,他小人得志。”
成语意思天府:天然的仓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成语意思田父:农夫;获:得到。指不费力气而轻易得到的好处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成语意思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
成语出处明·袁宏道《乞改稿》:“急莫急于国课,去年职开征之始,昼夜焦蒿,吞风饮雨,仅得免于参罚。”
成语意思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
成语出处宋·欧阳澈《显道辞中以诗示教因和韵复之》诗:“谈霏玉屑惊人听,歌和阳春满坐谣。”
成语意思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
成语出处宋·曾巩《福州拟贡荔枝状》:“其尤殊绝者,则抑于下土,使田夫野叟往往属厌,而大官不得献之于陛下。”
成语意思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
成语出处《北齐书·王琳传》:“当时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歔欷流泣。”
成语意思见“徒有虚名”。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成语意思见“贪夫狥利”。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3回:“贪夫殉利,箪豆见色。春秋争弑,不顾骨肉。””
成语意思犹言通风报信。
成语出处明·沈鲸《双珠记·京邸叙亲》:“宫城中不比民家,虽皇后贵妃,难与父母往来,况宫女禁闭在内,谁能通风讨信。”
成语意思犹言依样画葫芦。谓墨守成规,一味模仿。
成语出处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
成语意思道教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成语出处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盛蕴真:你却是脱骨换胎。”
成语意思形容极其高远。比喻差距特别大
成语出处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今可去觅鸾胶续断弦,遮莫你上碧霄下黄泉,赤紧的天高地远。”
成语意思①比喻尊卑有别。②比喻各种情势。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成语意思投:投赠。指互赠礼品或对别人的深情厚谊予以酬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此乃投瓜报玉,施恩报恩,也不在话下。”
成语意思借公事报私怨。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