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超越同辈,无与比伦。
成语出处唐张说《为留守奏嘉禾表》:“腾文炜色,九光连合于贞明;逸辈殊伦,百宝骈滋于动植。”
成语意思比喻得不偿失。
成语出处《淮南子·说山训》:“杀戎马而求狐狸,援两鳖而失灵龟,断右臂而争一毛,折莫邪而争锥刀,用智如此,岂足高乎?”
成语意思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成语出处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 刘琨传》。
成语意思比喻优点多而缺点少。瑜,玉的光采;瑕,玉的毛病。
成语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观玩全书,瑜百瑕一,津逮来学,诚为有裨。”
成语意思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成语出处宋 王十朋《行可生日》诗:“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已敬焚。”
成语意思同“偃武修文”。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偃兵修文,群帅反旅。”
成语意思同“鹬蚌相持”。
成语出处北齐·魏收《为东魏檄梁文》:“鹬蚌相危,我乘其弊。”
成语意思偃:放倒。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战争
成语出处后魏·高允《征士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学。”
成语意思同“鹬蚌相持”。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要之蛮触相争,原无关于轻重,鹬蚌相斗,要自互有损伤。”
成语意思衣钵:僧尼穿的袈裟和盛饭的器皿。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与继承
成语出处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韩非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
成语意思《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成语意思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成语出处《旧唐书 方伎传 神秀》:“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成语意思万一:意外变化。指事先做好周密准备,以防出现意外
成语出处《八十一梦·第八梦》:“大时代来了,我们必须练习到脚能跑,手能作、肩能扛,以备万一。”
成语意思玩:忽视。掌握军队,但不认真对待敌人
成语出处《清史稿·策楞等传论》:“策楞辈拥兵玩寇,其病正坐此。”
成语意思指某一事件虽然结束了,可是留下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谓颠倒是非。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应同》:“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
成语意思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
成语出处《史万岁传》:“临阵对敌,应变无方,号为良将。”
成语意思备:防备;患:患难;灾祸。事先有防备就可能避免灾祸。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成语意思完全一样,没有一点儿不同。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纵是一根藤上结的,也有个大小不同,偏正不一,却怎么一般无二?”
成语意思比喻遍布。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缘陵流泽,云布雨施。”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