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松枝挂剑”比喻
成语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成语意思第一仗就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见到了人,人又还健康——母亲觉得朱静芳是首战告捷。”
成语意思形容危惧。
成语出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湛骨寒!”
成语意思同“束之高阁”。
成语出处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汪遵》:“朱门富家,积书万卷,束在高阁,尘暗签轴,蠹落帙帷。”
成语意思同“束之高阁”。
成语出处清·江藩《序》:“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视如糟粕。”
成语意思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成语出处《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成语意思《易 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成语意思掞:发舒;藻:辞藻;飞:飞扬;声:声誉。指施展文才,声誉远扬。
成语出处唐·萧颖士《赠韦司业书》:“今朝野之际,文场至广,掞藻飞声,森然林植。”
成语意思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成语意思施:加;朱:朱红;傅:通“敷”,抹。搽粉点胭脂
成语出处宋·丁用晦《芝田录·贾耽》:“其尼施朱傅粉,冶容艳佚,如倡人之妇,其内吸殷红,下饰亦红,二尼悉然。”
成语意思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成语意思夸口的人偏偏自己出丑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王家的无处煞气,只好打着自己的脸骂道:‘老不死的娼妇,怎么造下孽了?说嘴打嘴,现世现报!’”
成语意思设:设置;举措:措施。指所采取的主张和措施
成语出处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因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既谢辞不许,其所设张举措,必本于宽人。”
成语意思即隋珠和璧。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武帝纪》:“立神明通天之台,造甲乙之帐,络以隋珠荆璧。”
成语意思指当面错过机会。
成语出处见“失之交臂”。
成语意思神州:中国;华:华夏民族;胄:后代。指华夏民族的后代。指中国人
成语出处鲁迅《忽然想到》:“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
成语意思即隋珠和璧。
成语出处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二折:“他的质当从表饶本,有的是隋珠和玉、赤仄黄银。”
成语意思寰宇:天下。形容声威极盛。
成语出处《南史·梁本纪论》:“介胄仁义,折冲尊俎,声振寰宇,泽流遐裔。”
成语意思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湲堂永日图序》:“山珍海胥,鼎食宫居者,大夫之养也。”
成语意思拽:拖,硬拉。形容用力拉扯
成语出处克非《春潮急》:“连团年饭也没吃,害得杜大嫂她妈妈跟在他后面追了好远,生拽活拖,差点儿把他短袄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