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失败(最后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意思房屋多厕而有围墙的院子。旧时多指富贵人家。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他每待强巴劫深宅大院,便待折摧了舞榭歌楼。”
成语意思谓内心廉正,行为淳厚。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韩安国传》:“其人指深中笃行君子。”
成语意思指说谎骗人。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幺道果。”
成语意思砥砺:磨刀石,磨练。自己刻苦地磨练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贾诩传》:“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成语意思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圆形;三足;两耳。像三条腿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成语意思比喻说话明白无隐,开门见山
成语出处宋·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
成语意思《汉书 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后因以“束装盗金”谓无端见疑。
成语出处《汉书·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成语意思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成语意思见“梳妆打扮”。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张龙,将那李四的浑家,梳妆打扮的赏与张珪便了。”
成语意思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后以“谇帚德锄”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成语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成语意思喁:应和的声音。指后者附和前者。形容随声附和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成语意思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成语出处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成语意思形容天下太平,无为而治。
成语出处语出《易 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葛亮乾坤。”
成语意思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成语出处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成语意思舍:放弃;邪:不正当,不正派。舍弃正当的事不做,而去干邪恶的勾当
成语出处汉·仲长统《昌言》:“乃舍正从邪、背道而驰奸,彼独能介然不为,故见贵也。”
成语意思憎:憎恨;厌:讨厌。连鬼神都讨厌。形容十分让人憎恨讨厌
成语出处欧阳山《三家巷》:“那恶毒的老太婆虽然神憎鬼厌,可她却具有一种特殊的权利,她能够叫焦仲卿和刘兰芝分开。”
成语意思语出《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后用以喻光阴飞逝。
成语出处语出《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
成语意思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成语意思同“束之高阁”。
成语出处明·李贽《读书乐》诗:“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