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
成语出处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成语意思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有君臣相契意。相,辅弼之臣,后专指宰相。
成语出处《荀子 富国》:“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成语意思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成语出处唐韩愈《答殷侍御书》:“圣经贤传,屏而不省,要妙之义,无自而寻。”
成语意思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成语意思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那陈东阳是个市井小人,不晓道理的。”清·姚鼐《范蠡论》:“吾观庄生非贤者也,其褊心与市井小人之为虑无以异。”
成语意思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役:供职。臣下对君王应尽的职责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帚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成语意思《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成语出处《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成语意思山鸡爱其羽毛,常照水而舞。比喻顾影自怜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睡鸭》诗:“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对镜不作双。”
成语意思绳:继续;武:足迹。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成语意思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成语意思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三百余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胁肩谄笑之辈。”
成语意思使:放任;仗:凭借,倚仗。指任性发酒疯
成语出处《南史·沈庆之传》:“昭略字茂隆,性狂俊,不事公卿,使酒仗气,无所推下。”
成语意思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器:人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又称蒋琬》:“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成语意思失去主人家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7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成语意思嗜:喜爱;痂:疮口结的硬壳;癖:积久的嗜好。原指爱吃疮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成语意思尸鸠:亦作“鸤鸠”,即布谷鸟,传说它哺育群雏时能平均如一。比喻一视同仁。亦作“尸鸠之仁”。
成语出处《诗经·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亨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
成语意思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
成语意思犹损兵折将。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指作战失利。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乐毅图齐》第一折:“不争你和他相持,损军折将,则不如紧守城池。”
成语意思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因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筠,竹。
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柳庄传》:“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
成语意思犹循规蹈矩。谓举止合乎法度。
成语出处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二:“左珩右佩,折矩周规,绝无名流儇薄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