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成语意思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陷入昏迷状态。有时也指不懂人情世理。
成语出处《明史 艾穆传》:“穆遣戍凉州,创重不省人事,既而复苏,遂诣戍所。”
成语意思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成语出处北周 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成语意思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成语意思无:没有。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舒畅自然。
成语出处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成语意思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成语出处《魏书 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成语意思如果毛遂早得到任用;就会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样;锥针都能全部穿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脱:脱露。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成语意思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成语出处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成语意思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成语意思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成语出处《宋史 乔行简传》:“借纳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阴险巧佞之奸,日积月累,气势盖张;人主之威权,将为所窃弄而不自知矣。”
成语意思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
成语出处宋 文天祥《文山集 指南后录 正气歌》第14卷:“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成语意思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竿骑在裆下做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成语出处唐 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成语意思蛾:像蝴蝶似的昆虫。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成语出处《梁书 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成语意思益:更加;善:好。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成语意思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成语出处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成语意思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临济宗 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成语意思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成语出处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成语意思家园被毁;亲人死亡。形容家庭惨遭不幸。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元安禅师》:“师曰:‘家破人亡,子归何处?’”
成语意思高:大声地;阔:广阔。指志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多含褒义。也指大发议论或不着边际地谈论。多含贬义。
成语出处唐 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成语意思覆:翻;引申为倾、倒、泼的意思。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来。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很难再挽回了。引申为夫妻关系已经断绝;难以重新结合。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