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虚:空;席:座席;座位。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成语出处《晋书 王浑传》:“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成语意思源:源头;流:水的流程。河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成语意思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
成语出处唐 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成语意思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快要;木:棺材。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成语意思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成语意思数:数说;典:史册。数说着典籍;却忘记了自己祖宗的事。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原本、根由。现在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成语出处《左传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成语意思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时刻思念;永不忘记。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其言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成语意思乐:喜爱;爱好;疲:疲倦。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成语意思好:喜爱;逸:安闲;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成语意思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成语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成语意思磊落:错落分明;引申指人洒脱不拘;直率开朗。指心地光明正大;胸怀坦白。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74卷:“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成语意思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成语意思衣服破破烂烂(褴褛:破烂)。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注:“蓝缕:敝衣。”
成语意思原指佛的法相有三个头;六条臂。后比喻人本领高超;神通广大。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普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
成语意思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或国家灾难深重。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成语意思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情况;应:应付;变:变化。
成语出处《旧唐书 郭孝恪传》:“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氾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
成语意思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成语意思迫:紧迫;睫:眉毛和眼睫毛。已经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间。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成语意思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成语出处宋 朱熹《参同契考异》中篇:“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
成语意思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也比喻又是一番情景或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成语出处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