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不时:不合时宜。做事违背农时。泛指不合时宜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作事不时,怨读言动于民。”
成语意思同“遭逢不偶”。
成语出处元·许衡《时务五事·为君难·任贤》:“遭时不偶,务自韬晦。”
成语意思自视: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
成语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成语意思指陈设安排
成语出处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
成语意思置:安放。放着的水一滴也不漏掉。形容说话行事缜密,毫无差错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录》第114卷:“今有学者在某门者,其于考理,非不精当,说得来置水不漏,真是理会得好。”
成语意思谓依山傍水。
成语出处宋·王应麟《玉海·地理·州镇》:“庆元据会稽之东,枕山臂江,负溟渤,控扶桑。”
成语意思旁观别人的危难而不加救助。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志补 褚大震死》:“凶愎不孝,乡里恶之。母尝堕水中,坐视不救,有他人援之,后加詬骂而殴之。”
成语意思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已来不及追赶上飞奔的马车。比喻话说出去了无法再收回
成语出处无名氏《杂事秘辛》:“言脱于口,追驷不及,聊志于此。”
成语意思彰:表明、显扬;瘅:憎恨。表扬好的,斥责恶的。
成语出处《尚书 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成语意思傍:通“旁”。在路旁盖房子,同路人讨论事情。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七年》:“此所谓筑舍道傍,无时可成。”
成语意思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成语意思挂着的蜘蛛网,堆积的灰尘。形容生活窘困
成语出处《雍熙乐府·点绛唇(子为我家业凋残)》:“穷不穷甑有蛛丝尘网乱,窘不窘炉无烟火酒瓶干。”
成语意思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薛广德传》:“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
成语意思君主圣明,臣下忠良。比喻上行下效。亦作“主明臣直”、“主圣臣直”、“主贤臣良”。
成语出处《北史·仲方传》:“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成语意思要把沙子蒸成饭。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
成语出处《楞严经》第六卷:“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
成语意思著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成语意思犹积少成多。指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成语出处《汉书 董仲舒传》:“众少成多,积小致钜。”
成语意思一动手便有了春意。比喻诗人、画家才思高雅;也比喻医生医术高明。着:接触;挨上。
成语出处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成语意思甑:炊具。甑里积了灰尘。形容生活贫困,断炊已久
成语出处宋·陆游《连阴欲雪排闷》:“先生经旬甑生尘。”
成语意思自是:自以为是;彰:明晰。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
成语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