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事与心违,无一是处,未知何日遂得释然。”
成语意思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成语意思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师兄差疑了,似这杳无人烟之处,又无个怪兽妖禽,怕他怎的?”
成语意思见“杳无人迹”。
成语出处唐·常沂《灵鬼志·郑绍》:“至明年春,绍复至此,但见红花翠竹,流水青山,杳无人迹。绍乃号恸经日而返。”
成语意思形容悟性极高。谓略一指点,即完全了悟。
成语出处《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得大总持,一闻千悟。”
成语意思违:过失;弼:纠正。我有过失,你应帮我纠正
成语出处《尚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成语意思窃:私自。仰望屋顶,私自叹息。形容处于困境,无可奈何。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汉纪明帝永平十四年》:“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
成语意思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成语意思乞:乞求;怜:怜悯;爱怜。原指狗摇着尾巴讨主人的欢喜。后形容卑躬屈膝地向别人谄媚讨好;希望得到一点儿好处。
成语出处唐 韩愈《应科目与时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成语意思见“偃武息戈”。
成语出处《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成语意思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庄子·秋水》。曳尾,犹
成语出处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
成语意思治:合理。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
成语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成语意思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成语意思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吕子约·论语》:“读书穷理,须认正意,切忌如此缘文生义,附会穿穴。”
成语意思一:都;全。什么都不知道;不懂。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娼楼期……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成语意思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成语出处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成语意思原指一点都没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悉送供公家之用,一无所取。”
成语意思形容长远的年代。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下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成语意思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一无:全无)。
成语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然日势既暮,寿儿且寄院中止宿,颢亦怀疑,因命搜寿儿怀袖,一无所得,颢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成语意思誉:名誉;望:声望;归:归向。指声誉所托为众人所敬仰
成语出处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卢钦兼掌,誉望所归,元集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