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眼皮跳动,内心惊恐。形容感到不安、害怕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好生奇怪,吓得眼跳心惊,把个舌头伸出,半晌还缩不进去。”
成语意思见:通“现”。指一件买卖不成功,但双方钱物仍在,没有损失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2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成语意思①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②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成语出处《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成语意思一体:一律。一律知晓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
成语意思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成语出处《翻译名义集 时分》:“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成语意思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成语意思比喻事物的集聚汇合。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汉兴,董贾诸人,渐趋醇朴,一代文章,垂复古始,淮南又群集浮华,纲罗淫僻,渊渟泽汇,萃为此编。”
成语意思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处理问题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其气势。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成语意思殷:震动。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很大
成语出处《明史·王家屏传》:“今骄阳烁石,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阍。”
成语意思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成语出处晋·石崇《楚妃叹》诗:“矫矫庄王,渊渟岳峙。”
成语意思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成语出处唐·皇甫冉《春思》诗:“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成语意思①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缠绵。
成语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
成语意思优昙钵花如莲花十二瓣,一开即敛。比喻事物或景象稍现即逝,难得见到。语出《法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成语出处语出《法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成语意思阳台:神话中的台名。指男女合欢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成语意思既有开头;又有结尾。形容做事有始有终;能坚持到底。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 公冶长》:“做得一章有头有尾,与今之学者有头无尾底不同。”
成语意思深谋远虑。
成语出处《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论》:“世祖顾命,情深尊嫡,渊图远算,意在无遗。”
成语意思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
成语出处《晋书 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成语意思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成语意思身上没有第二件彩衣。形容衣着朴素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安帝纪》:“朝廷躬自菲薄,去绝奢饰,食不兼味,衣无二彩。”
成语意思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成语出处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四卷:“聊为相公一网打尽。”